换骨夺胎的成语故事

拼音huàn gǔ duó tāi
基本解释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,推陈出新。
出处宋 释惠洪《冷斋夜话 换骨夺胎法》:“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,谓之换骨法;窥入其意而形容之,谓之夺胎法。”
换骨夺胎的典故
换骨夺胎原是道家传说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。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,黄庭坚认为这是换骨法,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,这叫夺胎法。也有人说不蹈古人一言一句,用夺胎换骨法可以点铁成金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换骨夺胎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食不充口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35卷:“真是衣不遮身,食不充口,吃了早起的,无那晚夕的。” |
亦复如是 | 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尤悔》:“刘琨善能招延,而拙于抚御,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,其逃散而去,亦复如此。所以卒无所建。” |
干干脆脆 | 曹禺《雷雨》序:“鲁大海自然要个硬性的人来演,口齿举动不要拖泥带水,干干脆脆地做下去。” |
七搭八扯 | |
鉴影度形 |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102回:“这三人将篮子内物件,一齐摆出仔细瞧看,或者寸纸,或者只字,鉴影度形,一概俱无,又仍一件一件装入篮内。” |
刻骨铭心 | 唐 李白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:“深荷王公之德,铭刻心骨。” |
心里有鬼 | 莫应丰《将军吟》第28章:“你这个小子,心里有鬼,不甘心。” |
处实效功 | |
活蹦乱跳 | 曹禺《日出》第四幕:“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。” |
寸步不离 | 南朝 梁 任昉《述异记》:“夫妻相重,寸步不相离。” |